起的技能,但对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已经算是非常难得的技能了。
皇帝愿意自掏腰包,给大多数人普及算术,村民们自然是非常支持。
反正不要钱,只要不要钱,咱们就好说话!
于谦脸上露出笑容,至此为止,农专法的推广,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傍晚,回到自家院子,于谦服下了皇帝送来的鲜竹沥,顿时觉得一天的劳累让喉咙舒服了不少。
金濂站在他身旁,回想着白天发生的一切,心中感慨万千。
忽然转身,对着于谦深深一拜。
“金大人这是干什么?”于谦吃了一惊,赶紧伸手扶起他。
金濂笑着说道:“都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天,我金濂是占了于大人的便宜了。”
“于大人今日所做之事,我金某人从为官以来,从未听过、也从未见过。”
“身为当朝太保,却能与民同乐,这份本事,我金某人远远不如。”
于谦听了愣了一下,随后不禁笑了笑,摇了摇头。
这算是什么本事啊?
“不过是不把自己看得太高,不把百姓看得太低。”
“这又算是什么本事呢?”
“是啊。”金濂又有些感慨,“这本来应该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
两人互相对视一眼,从彼此的眼神中,看到了不一样的色彩。
金濂看到的于谦,就像大明一样,看似日薄西山,已是黄昏,却依旧如天边的骄阳,光芒万丈。
两人默契地换了个话题。
“年关将至,大年三十快到了。”
“到时候,咱们得去觐见陛下才是。”
金濂点点头,伸出手指,接住天边飘来的几片雪花。
“新的一年,新气象。”
“我大明,也应当如此!”
……
郕王府。
书房之中。
朱钰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放下了手中的朱笔。即便马上就要过年了,他这位皇帝,依旧有处理不完的公务。
其中大多数,并不算有多重要,只有一小部分夹杂在其中,才是真正必须由皇帝亲自处理的事情,否则便会有大问题。
这并非是因为下面的文官不懂察言观色,什么都往皇帝这里塞。实际上,朱钰认为他们可能是故意的。
文官们没能把皇帝关进皇宫这个他们量身打造的笼子里,难道就会就此罢休,乖乖上演一出君圣臣贤的戏码吗?
做梦。
历朝历代,就没有几个文官是省油的灯。
云在青天水在瓶!
所谓的忠臣、良臣、贤臣,大多不过是顺势而为,随时都能转换角色罢了。
失败了一次而已,文官集团又怎会就此放弃?
至少也得再试一次啊。
不然,就这么让皇帝翻身,他们又该如何掌控大权?
这些没完没了的奏章,就是他们为皇帝准备的第二个笼子。
“将真正重要的事情,混在一堆看似需要皇帝处理,实则并不重要的事务之中。”
“这就是为了制造信息牢笼,用这种方式来消耗朕的精力吗?”
“你们这些人啊,真是会玩。”
老母猪戴口罩,一套接一套。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这次的计策,甚至比当初的皇宫之计还要致命。
好在朱钰本身就需要通过这些杂乱的信息,更深入地了解大明。
短期内,这些堆积如山的奏章并不会造成太大危害,反而会带来不少好处。
朱钰也就暂时没有表态,假装没有发现,好奇地看着这些文官接下来会有什么动作。
同时,他也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即将举行的祭祖大典上。
想到这里,朱钰忽然对身旁的人问道:“对了,送给各位大臣的拜年贺礼,都准备好了吗?”
身穿大红袍、恭敬侍立一旁的成敬低头思索片刻,答道:
“回陛下,此事已经准备妥当。”
“按照陛下的意思,每一份贺礼中都附有一封陛下亲笔书写的节日贺信,连同礼物一起,很快就会送到各位大臣家中。”
朱钰听后,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笑意。
大明自开国以来,似乎是为了彰显皇帝恩宠,或者是出于其他目的,一直都有逢年过节时皇帝给大臣送礼的习俗。
到了景泰帝这一朝,每年都会送上几次,礼品通常都很丰厚,其价值也在某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