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武将全部倒戈
朱元璋自然也知道,凭着李景隆的本事,是不可能说出这般的话来,想来肯定是他背后有人。2?完#本;神&|站?^ a?)追3§?最>|新3&?章#节¨
而且朱元璋大概知道是谁,心里暗叹一句,老四找了个好军师啊,颇有孔明先生之才,如同咱的李善长!
朱元璋示意李景隆,道:“你接着往下面说,嗯,就是这国本之道!”
“是,陛下!”
李景隆做出沉思之状,实际上是在回忆自己来之前所背诵的东西,片刻后,就见他接着开口道。
“所以,依臣之见,这国本,非但能文而且能武,所谓文武双全,哪怕如同陛下如今这般,已经不需要御驾亲征,只需要派遣燕王殿下便可出征海外,但是想必陛下心中对于此战所有,都能够了熟于胸,并且还能够推断出战事的大致走向!”
朱元璋深以为然的点点头,同时更加来了兴趣,因为这句话里,不动声色的便将他朱元璋夸了一通。
“所以,只有陛下做到如此,才能够让军中的将士们信服,他们知道,哪怕天子没有陪同他们一起出征作战,但是天子的心中必然还挂念着每一位将士,如此一来,天子才能够得到诸多将士们心中的信任,才能够树立起足够的威信!”
“国本也是同样的道理,需要运筹帷幄,深知大军作战诸多事宜,不能随意猜测,甚至臆想,对于战争和兵家之事必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方能够洞悉战场当中的所有,当对将士进行赏赐和提拔之时,便能够心中有数,不至于陟罚臧否,胡乱而来!”
“倘若只读书,又何能知晓军中每次出征,所费钱粮、弓弩、军甲几何?更别说对军中将士提拔赏赐做到心中有数!”
朱元璋是打天下的人,深知这些经验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多么重要,诚如李景隆所言,皇孙朱雄英确实在这些书生的教导下,对于这方面的知识十分匮乏。|£微-;趣??;小>/说=}?网][ ÷最?·新?¢章??!节!§更>新??快£2
而燕王朱棣则是与自己十分相似,这些年来不仅安分守己,更是帮助大明抵御大漠部族侵袭,甚至将北元全数灭亡!
此乃大功劳,也可以从此看出朱棣的雄心壮志,朱元璋同样也是眼界深远之人,他看到了大明之外无数的威胁和潜在的危险!
李景隆虽然说的很有道理,但是太子党一派人,并没有就此放弃,毕竟朝中争论,乃是他们的强项!
但是他们似乎忽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他们认为没有干涉朝政的燕王朱棣,早就布下了暗手。
这件事情瞒不过朱元璋的,而且朱棣也在有意展示着自己,不仅能上马打天下,而且论起拉帮结派,玩弄权术,同样也有一套。
可以理解为,这就是朱棣在向朱元璋展示着自己的能量,增加自己的砝码!
文官当中,不断有人站出来,为朱棣说好话,他们很识趣,没有去故意贬低皇孙殿下,反而是用了一种捧杀的手段,将皇孙殿下的品行抬高到了极点。
但是反过来说,就衬托出皇孙殿下,似乎并不是能够干实事的人,似乎这样的皇孙,距离大明的百姓太过遥远,有种被众星拱卫的如同天边人物一样。/l!k′y^u/e·d`u¨.^c~o?m+
太子一党当然不同意,双方文官上面人数差不多,都开始激烈争论。
之前属于太子一脉的李景隆叛变了,投靠了燕王朱棣,还有一位大将蓝玉,不知今日怎么回事,自从上次提出了归隐田园,回到龙兴之地的要求之后,便不再干预朝政。
如此一来,太子,也就是如今的皇长孙朱雄英一脉,在武官上面少了支持者。
然而武官集团又有一人站了出来,这人同样是太子一党,并且地位比起李景隆来,更为重要!
魏国公徐达之子,徐辉祖!
皇孙一脉的人纷纷激动起来,手心都开始冒汗,眼中散发精光,这位徐大人,可能就是他们胜利天平上,最重要的一块砝码!
徐辉祖对于太子的忠心没有人怀疑,但是太子如今悲惨离世,所以徐辉祖目前能够站出来,唯一代表的,那便是他父亲,那位将来被封为中山王的徐达的意思!
这徐辉祖的出列,哪怕是高居在龙椅上的朱元璋都有些诧异,他原本还以为魏国公徐达不会掺和这等皇权之争。
朱元璋等待着徐辉祖表明态度,满朝大员也在等着他表明态度。
就在此时,五军都督府下面的一位副指挥使,急忙前来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