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动于衷呢。”
妻子轻轻握住他的手,说道:“相公,你的心意我懂,你已经尽力了,接下来的事,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张择端望着窗外的汴京城,喃喃自语道:“我虽只是一介画师,但画笔亦能为刀剑,我定要让世人看到这真实的世界,哪怕现在这幅画被收了起来,我也可以继续用我的画笔,记录下这世间的一切,总有一天,真相会大白于天下的。”
从那之后,张择端依旧每日在画室中作画,他画下了汴京百姓在战乱阴影下的艰难生活,画下了边境的烽火硝烟,画下了那些忠臣良将们为了国家四处奔走的身影。他将这些画作悄悄地拿给身边的人看,希望能一点点唤醒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必须要团结起来,对抗那即将到来的灾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宫中暗流
皇宫之中,围绕着《清明上河图》也悄然掀起了一阵暗流。王钦若虽然在朝堂上暂时没能扳倒张择端,但他并未就此罢休。他暗中指使自己的心腹太监,去库房查看那幅画,想着若是能从中找出什么把柄,或者干脆将画毁掉,那就再好不过了。
那心腹太监趁着夜色,偷偷潜入了库房。库房里阴暗潮湿,堆满了各种物品,找起那幅《清明上河图》来还颇费了一番功夫。好不容易找到了,他刚想打开画卷,看看是否能做点手脚,却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了巡逻侍卫的脚步声。
太监吓得赶忙将画放回原处,躲了起来。等侍卫走远了,他才又悄悄探出头来,可此时他也不敢再多停留,怕被人发现,只得灰溜溜地离开了库房。
而另一边,李大人也没有忘记那幅画。他深知这幅画的重要性,几次想向皇帝进言,提醒皇帝仔细看看那画,可每次都被王钦若等人以各种事由阻拦,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机会。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汴京城里的气氛愈发紧张起来,街头巷尾都在传言金兵又有了新的动向,百姓们的心中充满了不安,而朝廷内部,依旧是奸臣与忠臣之间的明争暗斗,仿佛一场暴风雨来临前的沉闷压抑,笼罩着整个大宋王朝。
画中深意渐显
皇帝其实并未忘记那幅被收起来的《清明上河图》,只是平日里政务繁忙,又被那些奸臣粉饰太平的话语所影响,一直没能静下心来好好看看。
一日,皇帝在处理完诸多奏章后,感到十分疲惫,便来到了库房,想看看那些平日里收藏的书画,舒缓一下心情。在翻找的过程中,他看到了角落里的《清明上河图》,想起了之前朝堂上的那场纷争,便将画取了出来,慢慢展开。
起初,皇帝也被画中的繁华景象所吸引,看着那热闹的街市、繁忙的汴河,心中还颇有些自得,觉得大宋确实是一片繁荣昌盛之景。可当他看得越发仔细时,便注意到了那些之前被自己忽略的细节。
街角的乞丐、差役的恶行、远方若隐若现的兵马,这些都让皇帝的眉头渐渐皱了起来。他想起了边境传来的那些零零散散的奏报,想起了民间偶尔也会听闻的一些百姓哀怨之声,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愧疚之情。
皇帝意识到,自己或许真的是被那些奸臣蒙蔽了双眼,一直活在他们营造的虚假太平之中,而这《清明上河图》,就像是一面镜子,让他清楚地看到了大宋的真实面貌。
他坐在库房中,对着那幅画看了许久,心中开始思索着该如何改变当下的局面,如何应对那日益严峻的边境危机,又如何去解决民间的诸多问题。
局势变化
就在皇帝开始对局势有所反思之时,金兵的攻势愈发猛烈了。边境的城池接连失守,战报如雪片般飞入京城,整个汴京都陷入了恐慌之中。百姓们纷纷开始囤积粮食,准备逃难,街头巷尾弥漫着一股绝望的气息。
朝廷上,大臣们也乱了阵脚,王钦若等人还在试图掩盖事实,说这些只是小股金兵的骚扰,不足为惧,可李大人等忠臣却力主立刻组织兵力抵抗,加强边境防御,同时安抚百姓情绪。
皇帝看着朝堂上争吵不休的大臣们,又想起了《清明上河图》中所揭示的种种问题,终于下定决心,不再听信奸臣之言,要亲自着手整顿朝纲,应对这场危机。
他先是下旨严惩了一批平日里鱼肉百姓、贪污腐败的官员,又从各地调集兵力,准备开赴边境抗击金兵。同时,还派出官员去安抚百姓,发放粮食,稳定民心。
而张择端得知皇帝终于有所行动后,心中既欣慰又担忧。欣慰的是皇帝看到了画中的深意,开始做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