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痴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痴 > 清明上河图史记 > 第70 集新的希望

第70 集新的希望

他知道,这幅画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磨难,在乱世中几近流离失所,又差点埋没于尘埃之中,如今,终于又回到了人们的手中。李逸尘捧着画走出地下室,阳光照在画上,那画卷仿佛散发着别样的光彩。

李逸尘思索良久,最终决定将《清明上河图》献给朝廷。他觉得,如此珍贵的传世名画,只有放在朝廷,才能让更多的文人墨客、普通百姓有机会欣赏到它的风采,让它的价值真正地被更多人所知晓、所认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于是,李逸尘带着《清明上河图》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途。一路上,他小心地呵护着画卷,历经了数十日的奔波,终于抵达了京城。

他先是通过一些相熟的文人朋友,辗转联系上了朝廷中负责管理书画珍宝的官员。当他将《清明上河图》呈现在众人面前时,在场的人无不被这幅画的精妙所震撼。那细腻的笔触、宏大的场景、丰富的人物描绘,仿佛是将一个鲜活的北宋市井呈现在了眼前。

朝廷得知李逸尘献出了如此珍贵的《清明上河图》,十分高兴,当即对他进行了重重赏赐。不仅赏赐了金银财宝,还赐予了他一块象征着荣耀的匾额,表彰他为保护和传承文化瑰宝所做出的贡献。

消息很快传遍了京城,无论是宫廷内的画师、学者,还是民间的书画爱好者,都对《清明上河图》充满了好奇与向往。一时间,《清明上河图》再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宫廷中专门组织了品鉴会,邀请各方的大家来一同欣赏、研究这幅画,关于它的精妙之处、艺术价值的讨论不绝于耳。

民间也有不少画师临摹这幅画,虽然难以达到原作的神韵,但也让更多的人得以一窥其风貌。一些文人墨客更是以《清明上河图》为主题,写下了诸多诗词文章,称赞其为绝世无双的艺术珍品。

李逸尘看着这一切,心中满是自豪。他知道,自己完成了钱万贯的嘱托,为《清明上河图》的传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每当回想起过往寻找这幅画的艰辛历程,他都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而他自己,也因为这次献画之举,在文化界声名远扬,不少年轻的学子慕名而来,向他请教书画之道以及关于《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李逸尘并未因这些荣耀而骄傲自满,他反而更加用心地投身到对书画艺术的传播与传承之中。他在京城开办了书画学堂,免费教导那些家境贫寒却对书画有着浓厚兴趣的孩子,将自己所知晓的关于《清明上河图》以及诸多书画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

在学堂里,他时常会拿出自己临摹的《清明上河图》副本,给孩子们细细讲解画上的每一处细节,讲述着北宋时期的市井生活,人们的衣食住行、劳作娱乐,让孩子们仿佛能透过这幅画看到那个遥远而又充满烟火气的时代。

“孩子们,你们看这画上的虹桥,桥上人来人往,有挑担的小贩,有骑马的官人,还有赶着毛驴的百姓,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而这幅画呢,就把这些故事都汇聚在了一起,这便是书画的奇妙之处呀,它能跨越时空,让我们看到过去的世界。”李逸尘指着画卷,眼中满是对书画艺术的热爱。

孩子们围坐在他身边,听得津津有味,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向往的光芒,他们在李逸尘的教导下,渐渐爱上了书画,也明白了这些文化瑰宝背后承载的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上河图》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仅在国内备受推崇,甚至一些外国的使者来到清朝朝拜时,听闻了这幅画的大名,也请求一观。朝廷考虑到文化交流的意义,便在合适的场合展示了这幅画,那些外国使者们看到《清明上河图》时,无不被其宏大的场面、精湛的技艺所折服,连连称赞,也让中华书画艺术在异国他乡绽放出了别样的光彩。

而李逸尘,依旧默默地守护着与书画相关的这一片天地,他时常会独自一人坐在书房里,看着墙上挂着的自己临摹的《清明上河图》,回忆着往昔的点点滴滴,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这幅画的故事还在继续,它会在岁月的长河中,一直闪耀着属于自己的光芒,为后世的人们带去无尽的艺术滋养和对那个古老时代的遐想。

朝廷也越发重视对《清明上河图》的保护,专门打造了一个恒温恒湿的库房来存放它,还安排了专人负责看守和定期维护。同时,组织了更多的学者对这幅画进行深入研究,从绘画技法、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去挖掘它的价值,不少研究成果也相继问世,让人们对《清明上河图》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