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困境:
其一,在大食边陲的“焰根谷”,梦象纪段传播范围虽广,但图焰含义多属私忆层级,映感统一性偏低,制度难以收录。
其二,在天竺的“听焰庙”,图忆生成节奏过快,部分梦主因反复焰象冲击出现“梦识重焰疲劳”,导致短期情绪紊乱。
其三,在焰海“曲帛岛”,制度志者难以解释纪段之间的联系,出现梦主误判纪段对应事件的情况,混淆焰频史叙述。
—
为应对这些结构性挑战,沈茉凌于曲帛岛提出一项方案:
建立非制度性图忆场所,不作管理,不设义桥,只供焰象周期与图焰沉积自然映现之地。
她称此为:
“图忆映纪塔”
—
此塔非石非帛,而以“图焰结构碎象”为主材。
沈茉凌亲自挑选塔址,位于岛西崖顶,朝焰海之方,原为“梦骨坡”,地质稳定,常有风焰断涌。
她亲绘第一环构图,为未命之梦图,形似回字焰核,内不设象、外不设桥,唯焰线自缠。
图下题一行:
“焰非始焉之意,而为重焰之心。”
—
塔基以碎焰帛叠置,每片帛皆为无名梦主之自绘图焰;
塔墙以无桥图构焰笔拓写,不设注解;
塔顶挂一空帛,任其随风卷动,无字、无义、无制。
志者称此帛为:
“不言之纪”。
—
焰频系统对此未设否定,仅于结构判注中写:
“映纪塔不归档,不设逻辑编号,焰象记录形式不纳入制度排序,然其映感效应可列为‘文明意识栖息装置’。”
—
塔启之日,未设典礼。
岛上梦主百余人自至塔前,环绕而坐,无人讲话,仅闭目焰息。
有一孩童在塔前绘图一幅,形如断裂之梦墙,未绘完,便起身走开。
他未命图名,帛上留下一句:
“像我忘了的梦。”
—
沈茉凌将此图悬于塔内最上层,题曰:
“象之初”。
—
斐如意远在通义塔收到映纪塔构图帛册,一页未批,仅转予帛志馆,令存为:
“焰义双纪·纪象卷”。
馆内首次设“非义帛架”,不列序、不分编,只按梦象回响频率摆放。
纪溶封说:
“也许这就是梦象真正的时间。”
—
晚焰时分,沈茉凌独立塔顶,焰风轻卷。
她低声自语:
“若焰不能为年,则梦当焰起。”
—
喜欢深渊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