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史记·大宛列传》为《西域传》,记述今新疆境内我国各民族历史,以及中亚和西
南亚诸国史。¢u~s^i-p′m~a*x!.¨c¨o+m?
《汉书》多用古字古义,文字艰深难懂,以至班固同时代的人,竟必须为《汉书》
作音义的注解方可读懂。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自东汉至南北朝期间,为《汉书》
作注的大约就有近20家,而其中以注释音义居多。关于《汉书》的注本,唐以前诸家所
注都已失传。现存《汉书》的注本,是唐代颜师古兼采诸家而成的,属于较完备的注本。
另外,清王先谦的《汉书补注》和近人杨树达的《汉书管窥》及《汉书补注补正》,都
可以参考阅读。
34 《前汉纪》
第一部编年体缩写史书
《前汉纪》本名《汉纪》,后世人为了与袁宏所作的《后汉记》相区别,故称之为
《前汉纪》。
《汉纪》的编撰者是东汉末年著名学者荀悦(148—209年)。`卡^卡+晓-说-蛧· ~勉_费\岳′犊′荀悦字仲豫,颍阳
(今河南许昌)人,早年丧父。年12岁,能讲《春秋》。家贫无书,然刻苦为学,博闻
强记,所见篇牍,一览多能诵记。性格沉静,尤好著述。汉灵帝时,宦官专权,士人多
退身穷处,不与宦者合污,荀悦也趁此托病隐居。后初被辟举为镇东将军曹操府供事,
不久又迁黄门侍郎,与荀彧和少府孔融侍讲宫中,为献帝所赏识,累迁秘书监、侍中等
职。
东汉末年,政归曹操,汉帝形同虚设。荀悦志在献替,而谋无所用,乃作《申鉴》,
其所辩论,通见政体,所谓为政之术,先屏四患,再崇五政的议论,为汉帝所深喜。
汉献帝喜好读历史书,可每读班固《汉书》,即为其文繁难省所烦。就命荀悦按
《左传》体例,将《汉书》加以缩编。
荀悦受命,自建安三年(198年)开始,用了3年时间,至建安五年(200年)成书。
他在《序》中指出:“立典有五志:一曰达道义,二曰章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曰著功
勋,五曰表贤能。,看`书_屋′暁¨税′蛧^ ¨蕪~错·内/容_做到这五点,则天人之际,事物之宜,灿然显著,罔不备矣。世济其
轨,不损其业。”今以此五原则作《汉纪》,“中兴以前,明主贤臣得失之轨,亦足以
观矣。”很明显,荀悦希望以《汉纪》启发献帝重振朝政。
《汉纪》是以《汉书》为基本材料缩编而成的,故其与《汉书》一样,起始于(秦
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止于公元23年王莽灭亡,共记前后231年的历史。全书共
30卷:
《高祖纪》4卷,《惠帝纪》1卷,《高后纪》1卷,《文帝纪》1卷,《景帝纪》1
卷,《武帝纪》6卷,《昭帝纪》1卷,《宣帝纪》4卷,《元帝纪》3卷,《成帝纪》4
卷,《哀帝纪》2卷,《平帝纪》1卷,而以王莽当政时事附于《平帝纪》之后。
荀悦作《汉纪》,取材范围不超出《汉书》,只是把班固书中的志、传、表等资料,
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适当地剪裁排列,溶于各卷帝纪之中。全书18万字左右,约为《汉
书》4分之一的篇幅。所以后人有戏称其为简本《汉书》者。
但是,《汉纪》并非是泛泛地抄录《汉书》而成,它含蕴着编撰者的思想、史识及
驾驭能力和文笔才华。《汉纪》向有“词约事详”之誉,甚至“历代褒之,有逾本传。”
梁启超称赞《汉纪》是“善钞书者”。
就思想与史识来说,《序》中已提到其著书五原则。他编撰这部书,主要是给汉献
帝看的,同时也是给一般统治者看的,目的是要他们了解所谓:“天人之际,事物之
宜”,从历史的现实中,学会对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的明确认识,以及应付一切事物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