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部分人已没有别的史料可供参考,后世对这些在当时很有影响的历史人物的事迹
只有通过《元史》才能了解。+3`巴.墈`书¢蛧¨ -已¨发.布,蕞,鑫.章?结`《元史》的编修者违反一般的修史惯例,把一些儒家学者
认为不值一提的史实也记入《元史》。如本纪中记载作佛事,礼乐志中记载游皇城,列
传则把佛教、道教人物排在最前面,其次是方伎传。这些内容虽还有悖惯例,但恰恰反
映了元代真实的社会情况,对研究金朝、元朝时期佛教,尤其是道教各流派的情况提供
了重要资料。
《元史》存在的不足也是很多的。就资料而言,在长期战乱之后,史籍散失很多,
一时难以征集,很难完备,已经收集到的资料,限于翻译条件,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如《元朝秘史》以及元朝的蒙古文典籍、档案等等,都是很大的缺憾。
本纪和列传部分的记载,大致是后世多、前世少;文臣多、武将少。这是由于元朝
史料本身原因造成的。¨x~x,s/w!k_.¨c¨o·m!从编修人员看,前后两次开局,人员变更大,当时修史的人员也
是临时凑集,大多是江南的文士儒生,缺乏修史经验,这也造成了书中的许多错误。比
如内容重复,前后记载矛盾,同一地名、人名、译名不统一,等等。
《元史》曾受到许多人的批评,清朝以来,不断有人重修《元史》,流传到现在的,
有邵远平《元史类编》、魏源《元史新编》、曾廉《元书》、柯劭忞《新元史》、屠寄
《蒙兀儿史记》等,但因为《元史》有保存原始资料的长处,所以这些史书都不能取代
《元史》。
61 《明史》
“一代贤奸托布衣”
《明史》是清代官修的一部反映我国明朝(1368—1644年)历史情况的纪传体通史。
全书336卷,其中目录4卷、本纪24卷、志75卷、表13卷、列传220卷,其卷数在二十四
史中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却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比~奇?中!雯*徃¢ ,勉^肺\粤′黩?修成之后,
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评,认为它超越了宋、辽、金、元诸史。清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
记》卷31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
《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
者。”
1644年3月,农民军攻克北京,明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而死,明朝灭亡。次年5月,
即顺治二年五月(1645年),清朝政府在洪承畴、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祁充格奏请
下,即下令设立总裁官、副总裁官,开始纂修《明史》。但是因为当时南方各地的抗清
斗争如火如荼地开展,而清朝政府反动强暴的“剃发令”又引起了江南老百姓的坚决反
抗和抵制。在这种战火纷飞、政局动荡的情况下,当然是无暇顾及修史的。
朝廷的意图也主要是想借此宣布明朝已经不复存在,以及笼络明朝遗老及降清明臣。
加上当时明朝的大量档案、邸报等材料也没来得及整理,史料非常缺乏,因此纂修工作
并未实际展开。直至康熙十七年(1678年),随着三藩之乱的基本平定,政治局面完全
稳定,经济、文化各方面得到恢复和发展,人力、物力得到充实,明朝史料也大量发掘
整理,修《明史》的条件已经成熟了,才正式开始《明史》的纂修工作。这一年,康熙
试博学鸿儒143人于体仁阁,取上等20人,二等30人,命他们组成班子,纂修《明史》。
但康熙也带有强烈的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政治目的,对修《明史》并不特别热心,因而
纂修工作也就时紧时松,用了将近50年的时间。直至康熙去世、雍正继位之后才完成四
部《明史》稿本,一种是313卷本,一种是416卷本。这是所谓万氏《明史稿》,即由民
间史学家万斯同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