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夏)和短工(冬)。*躌?4.墈/书_ ¨首\发-工值以中工为准,长短工各减和增10%,军工和雇工亦有不同
定额。其次,对每一工种的构件,按照等级、大小和质量要求——如运输远近距离,水
流的顺流或逆流,加工的木材的软硬等,都规定了工值的计算方法。料例部分对于各种
材料的消耗都有详尽而具体的定额。这些规定为编造预算和施工组织订出严格的标准,
既便于生产,也便于检查,有效地杜绝了土木工程中贪污盗窃之现象。
《营造法式》的现代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北宋统治者的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木
构建筑所使用的方法,使我们能在实物遗存较少的情况下,对当时的建筑有非常详细的
了解,添补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书中的记述,我们还知道现存
建筑所不曾保留的、今已不使用的一些建筑设备和装饰,如檐下铺竹网防鸟雀,室内地
面铺编织的花纹竹席,椽头用雕刻纹样的圆盘,梁栿用雕刻花纹的木板包裹等。,狐¨恋′闻·学! ¨首_发^
《营造法式》的崇宁二年刊行本已失传,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曾重刊,但亦
未传世。南宋后期平江府曾重刊,但仅留残本且经元代修补,现在常用的版本有1919年
朱启钤先生在南京江南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发现的丁氏抄本《营造法式》(后称
“丁本”),完整无缺,据以缩小影印,是为石印小本,次年由商务印书馆按原大本影
印,是为石印大本。
1925年陶湘以丁本与《四库全书》文渊、文溯、文津各本校勘后,按宋残叶版式和
大小刻版印行,是为陶本。后由商务印书馆据陶本缩小影印成《万有文库》本,1954年
重印为普及本。
73 《王祯农书》
元代三大农书之冠
元王朝统治中国97年,时间虽不算很长,但却在我国农学史上留下了三部比较出色
的农学著作。一是元建国初年司农司编写的《农桑辑要》,此后有《王祯农书》和《农
桑衣食撮要》。?咸,鱼,墈\书? ?勉+废/粤^渎\三书中尤以《王祯农书》影响最大。作者王祯,字伯善,元代东平(今
山东东平)人。元成宗时曾任宣州旌德县(今安徽旌德县)尹、信州永丰县(今江西广
丰县)尹。他在为官期间,生活俭朴,捐俸给地方上兴办学校、修建桥梁、道路、施舍
医药,确实给两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时人颇有好评,称赞他“惠民有为”。(《旌德
县志》)王祯像我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一样,也继承了传统的“农本”思想,认为国家
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首要政事就是抓农业生产。王祯同时代人戴表元所写《王伯善农书
序》中说,王祯在旌德和永丰任职时,劝农工作取得很大成效,政绩斐然。所采取的方
法是每年规定农民种桑树若干株;对麻、苎、禾、黍、麰麦等作物,从播种以致收获的
方法,都一一加以指导;还画出“钱、鑮、耰、耧、耙、麴”各种农具的图形,让老百
姓仿造试制使用。他又“以身率先于下”、“亲执耒耜,躬务农桑”。最后,王祯把教
民耕织、种植、养畜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加上搜集到的前人有关著作资料,编撰成《农
书》。
《王祯农书》完成于1313年。全书正文共计37集,371目,约13万余字。分《农桑
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大部分,最后所附《杂录》包括了两篇与农业生
产关系不大的“法制长生屋”和“造活字印书法”。
《王祯农书》在我国古代农学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兼论北方农业技术和南方农
业技术。王祯自己是山东人,在安徽、江西两省做过地方官,又到过江、浙一带,所到
之处,常常深入农村作实地观察。因此,《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