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道里山川难考
据”。至近代,顾颉刚作《五藏山经试探》,发表了许多极为精辟的见解,使人们重新
认识《山海经》的科学价值。其后,谭其骧又作《“山经”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利
用《山海经》中丰富的河道资料,将《北山经》中注入河水下游的支流一条一条梳理,
并加以排比,考证出一条最古的黄河故道。此文的发表,进一步确立了《山海经》尤其
是《五藏山经》在地理学上的科学地位。
《山海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众说纷纭。东汉刘秀《上山海经表》中,主张该书
出于唐虞之际,系禹、益所作。以后《尔雅》、《论衡》、《吴越春秋》皆从其说。此
说比现最早,流传时间也长。然而,北魏郦道先作《水经注》时已发现:
《山海经》编书稀绝,书策落次,难以辑缀,后人又加以假合,与原意相差甚远。
开始怀疑此书非出于一人一时之手。北齐《颜氏家训·书证篇》又据《山海经》文中有
长沙、零陵、桂阳、诸暨等秦汉以后的地名,认为绝非是禹、益所作。《隋书·经籍志》
亦云断不作于三代以上。此后随着考古学与弁伪学的发展,禹、益之说日趋被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