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半小时后,阿良通过电话首次采访了我。.k¨a*n′s~h¨u+q+u′n?.¢c,o?m/这便是千龙网上第一次将这件事情披露出来,题为《中国第一记者涉嫌剽窃——记者品行及作品真实性遭遇质疑》。时间为(20010104 01∶56∶18)。阿良认为:“这有可能成为新世纪第一件剽窃案。”
可以说阿良的文章有石破天惊的效果。文章刊出之后,我注意到网友们的反响极其强烈,尽管用词有的激烈;有的欠妥,但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对这起事件的态度,现选几条实录如下:网友 洱海 发表时间 2001年1月4日22∶42听到这个消息,我不惊讶!张建伟是在我上大学时就已知道的人物,当时他曾被老师作为知名记者来讲课,但大邱庄的报道足可以见其为人如何了,有才未必有德。现在的新闻记者又有几人深夜扪心自问呢?
网友 老涂 发表时间 2001年1月4日21∶38
1听说,张建伟采访都不记笔记,随手划拉几个自己认为重要的数据就行了。?咸~鱼!看*书-罔. `最`鑫′蟑/劫·哽+歆~筷-
2张落到这一步,我为一向喜欢的编辑李大同感到难受——好人哪,说了张那么多好话……(以下的话太难听,故删去)
网友 有一个很久都想问的疑问 发表时间 2001年1月4日21∶28
为什么北京的媒体都不报“二张”事件?难道就仅仅因为他们背后是新华社和《中国青年报》?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才是中国新闻界的悲哀!!
网友 爆震 发表时间 2001年1月4日19∶47
我就是记者,我不同意不分青红皂白地乱骂记者,任何行业都有败类。
当然,我对张建伟这样的败类除了愤恨,更多的是鄙视。
网友 反盗版 发表时间 2001年1月4日18∶27
我与张共事多年,张是一个功利心极强的人。
这样的人是新闻界的耻辱,《中国青年报》和有关部门必须作出明确回答。`我¨得¢书′城^ ?追+醉-芯,璋·洁?
网友 QWE 发表时间 2001年1月4日9∶54
张建伟本来就是靠和圈内人相互吹捧成名的。如此大段落大段落的抄袭,说明
张根本没有能力和资格获得那么高的奖项。
从这些文字中,不难看出他们当中有记者,也有张建伟身边的熟人。但记
者与记者是不同的!我不知道张建伟看到这些网友的文字会作何反应。
第二天,我接到了书记的电话。他说张建伟又给他打电话了。从书记的口气,我感觉到了张建伟已经看到了网上的文章了。他可能也知道纸是包不住火的,而且已经开始燃烧起来了。问题是,他所采取的态度。他怕火烧起来,他想扑灭火,但是,怎么扑?他采取的方式令我无法接受,甚至越来越令我不能容忍!许多朋友事后都替他惋惜,说他应该主动找我赔礼道歉。而且,说这些话的朋友都深知我的为人,他们知道我是个经不住别人两句好话的人,何况,都是吃写作这碗饭的。其实,当初我们一同登台领奖时,我就在期待着张建伟能够回过头来,能够走到我的身边,跟我说道说道。假如他当时能够有点真诚的话,我肯定不会再追究这起抄袭事件了。人不可能不犯错误,厚道的人也不可能不给人家以承认错误的机会。事实上,后来即便走上了法庭,我也三番五次地给予了张建伟这样的机会。
书记当时是用一种惋惜的口气说:呀,网上像着了火一样,张建伟不希望这样。我说我也不希望这样,但是,我得知道他想怎么办。书记说,他想要你的电话,我可以告诉他吗?
我说当然可以。书记又息事宁人地劝了一番,当然,他也认为我的想法有道理。因为毕竟张建伟对于他的错误没有承认,也没有说要找我和解。
书记将我的电话给了张建伟。我想,可能他会给我打电话的。如果他打来了,那就好说了。这之后,我接过几个电话,有北京方面打来的,是我的熟人,也是张建伟的熟人。我感觉这样的电话意义更多的是在试探我,或者说,对方很想知道下一步我会采取什么措施。我等待着张建伟的电话,我也希望他能够真诚地面对自己的错误。用书记的话,你们两个都是我的朋友,我不希望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