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痴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痴 > 西部生命说法 > 第61章完结

第61章完结

刘元举的西部情结--《西部生命》(10)

那时候,他还过于年轻。!如^蚊,惘? !免`废/岳?独.肖复华是位有出息的石油作家。他写了好多东西,多次获奖。但是,他写他那位师傅的小说最让我震动。

我们的时代在走向真实,我们的作家也在走向真实。我们过去太热烈于崇高与神圣了,我们写文章使用这些字眼时,缺乏必要的严肃和严谨。

这不仅是一种从众意识,也是一种媚俗。生命的方式不能托举到一种虚妄的高度。那种高度代替不了本来的规律和属性。但是,人类毕竟不能满足于一种动物的真实。他们渴望着神圣,当他们感到自身神圣不起来时就将希望寄托到神的身上。神可以是泥胎也可以是油画,但必须要做得精致。

人去造神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对于自身的绝望。我也曾有过虚妄,虚妄得要上天;我也有过实在,实在得要入地。上天也好,入地也罢,都不是对于生命的一种真正感悟。

西部的历史太长,西部的千佛洞太多,西部的生命被西部的历史和西部的神ND538快淹没了。+零?点~看′书? ,哽*歆_蕞¨筷+我无疑去褒贬什么,但是,那只野鸭构成了一幅柴达木的风景,什么时候只要一提到柴达木,我的眼前就会生动地再现那只棍状的颈项。像一个小小的“!”兀立荒原。

5 悟 沙

刘元举

作为远游客,我充满兴致地行进在茫茫戈壁茫茫荒漠茫茫瀚海。我被满目的新奇地貌刺激得无法安宁。我在感受亿万年前地壳运动的恢宏壮阔之势:印支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撞击,震旦系和下古生界的沉积,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的崛起,那种挤压那种扭曲那种搏杀疯狂得居然迫使巍峨的昆仑山移动了500公里,居然使得一片汪洋干涸成一副无奈的愁容。忧愁的褶子越聚越多,已堆向天边。西部的语言就是这些褶子,它写满苦难,写满沧桑,谁到这里来也得陷落其中无法走出。我只能从这些褶子中去解读戈壁,解读荒漠,解读柴达木。就在我读出一片博大精深的苦难之时,我发现了另一种语言。那就是黄沙。

一、看沙是沙

西部缺水,西部不缺沙。,e*r+c\i*y\a?n¨.`c?o!m′在西部百里见不到水,一步就能见到沙。

西部的沙子细小,绵软,有着水的柔性。在荒漠中到处流淌,那上边的纹络也像水的波纹。捧在手里会从指缝间渗漏。沙子还可以当水用。当年,第一批进入柴达木腹地的勘探队员为了节省水,就用沙子洗衣服洗鞋垫,毛巾干硬得像挫刀,经沙子一洗,一揉,就会柔软似绵。但是,沙子毕竟不是水。

沙子还可以当被盖,用以遮挡风寒。50年代有一位地质工作者在柴达木搞追层测量,迷失方向,与接应的人失去联系。白天沙漠滚烫,蒸烤得光着脊梁往出冒油,一到夜晚,整个荒漠都在发抖。他要不是钻进沙子里边过夜恐怕就得冻坏。但是,沙子毕竟不如被子舒服。

沙子还有一种医疗作用。在西部有好几处沙疗疗养院。利用曝热的沙子治疗风湿、关节、胃病以及许多老年性疾病。许多患者到这里治好了疾病,但也有没治好的。没治好的意识到,沙子毕竟不能取代医疗器械。

西部的荒漠太大,这给沙子提供了太多的表现机会。在别的地方沙子过于规矩成不了大气候,那是由于它总是受到水的压抑。而它们在西部一旦摆脱了水,它们就会纵横捭阖,所向披靡。这是些浪子,随意性极强,只要心情舒畅,它们就哪都想去哪都敢去。这是些狂躁的暴徒,破坏意识极强,动辄就对周围发动进攻。数亿年来,它们进行过亿万次的破坏性侵袭,把个严肃神圣、伟岸如铁的泥岩山体,弄得伤痕累累一片残缺。我们常常感叹于滴水穿崖的耐性,而流沙对于泥岩层对于整个大漠的削损不是更具耐性吗?

黄沙在西部是一种丰富的语汇。它以不懈的努力去说服那些忧愁的褶子。它们打破了亿万年的寂寞,为大漠注入了生气和活力。它们甚至改变了那些永远痛苦的泥岩土丘,使其变了副模样。我在通往柴达木途中写下这样一段文字:

路旁不断有荒丘迎来。荒丘的颜色酷似虎皮,当地人称虎皮岩。虎皮岩被黄沙半遮半掩,一个个虎脑袋从沙幔中拱出来。虎脑袋有大有小,排列整齐,有的脑门上还能看清王字纹。

奇妙极了。这一排虎脑袋过去后,又迎来一排虎爪。虎爪筋脉丰盈壮硕、骨胳坚实粗蛮,透出一种骄横的动势,把黄沙踢腾撕扯出网状的窟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