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痴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痴 > 我生命的两极 > 第19章完结

第19章完结

这就是上海的春天。!纨,本¢神¢颤- ~冕-费\越`毒/

2001年的春天。

黄 梅

在上海,春天过去了,夏天即将来临,其间还有一个时节,那就是梅雨时节。

上海人把梅雨时节,叫作黄梅天。

记得在我初写小说的时候,有一回我把这一时节写成“黄霉”天。

责任编辑用红笔把它勾了出来,问我,你为什么这样写?

我说,在我的记忆里,黄霉天里衣物、书籍特别容易发霉。而过了这一时节,上海进入盛夏,居民们就会把皮衣、毛衣、毛毯等等,拿到烈日下晒上一二天,晒去霉斑、霉迹,或者说晒去一点霉气。

责任编辑笑了,把“霉”字改成了“梅”。我问他何故,他只说这是约定俗成的写法。

当我写另一部书的时候,又一个责任编辑把“梅”字勾了出来,说不该用这个字,而应写成“黄霉天”。

我给闹糊涂了,到底该写哪一个梅(霉)字呢?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吧,年年黄梅,我特别留意关于它的话题。-衫′巴?看_书/网^ ^醉′歆`蟑*洁¢耕-辛~快?

黄梅天是上海及周边地区特有的一个时节。

黄梅天也是江南水乡特有的一个时节。

东北地区,大西北地区,就没有黄梅天。有的地区,春夏之交,也下毛毛细雨,比如我长期生活的西南山乡,比如“天无三日晴”的贵州,绵绵细雨下起来,时雨时晴,有时候延续的时间比上海的黄梅天还要长,但是那里的人们仍然不把这一时节叫作黄梅天,而只把这种时节叫做“忙脚雨”,老是下不停。

渐渐地,回归上海的时日长了,江浙一带水乡去得多了,我终于弄明白,原来,江南一带,尤其是长江三角洲的代表性城市上海及其周边的淀泖湖地区,进入夏季,正是梅子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往往雨多、雨期长,而且由于春夏的转季,风去风来,雨也便时下时停,形成特别的梅雨时节。

能够为我这一观点佐证的是,自古以来,在江南水乡,流传着这样一句农谚:“行得春风,必有夏雨。”这里的春风,特指偏东方向吹来的风,也就是上海人时常说的:东南风。

农谚中的夏雨,不是说夏天落的雨,而是专指梅雨。′狐\恋.文,血? ?已′发^布·最~芯-彰,节-

这句农谚先是被写进上个世纪60年代创作的沪剧《芦荡火种》;遂而又被移植到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的“智斗”一场戏中。由于《沙家浜》的全国性推广和普及,由于至今仍有不少人喜欢“智斗”这一场戏,就是在唱“卡拉OK”时,也常点出这段戏来唱,“行得春风有夏雨”这句唱词,亦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这里所说的“夏雨”,是专指“梅雨”而言呢!

一般地来说,上海的梅雨时节开始于6月中旬,结束在7月的上旬,持续期约二十多天。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有些年头,比如历史上有记录的1897年,梅雨只有6月8日、9日、10日三天。我小时候的1958年6月27日、28日、29日,也只有三天。老百姓把这样的年头叫作“空梅”年份。

有“空梅”,必然有长长的梅雨期。1954年的6月5日到8月2日,梅雨期长达五十九天。刚刚过去的20世纪90年代,全国发大水的那一年,梅雨期也格外长。

梅雨时节来后,初期温度明显上升,湿度很大。但是整个梅雨期,最高温度一般不超过三十度。而当梅雨时节一过,往往就会有暴热天气。有的年头,上午出梅,下午的气温就升到三十五六度。

很多上海人,由此便时常把梅雨时节的长短,作为判断当年的上海盛夏炎日的依据。

梅雨时节还有一些特殊的风景。上个世纪的60年代,我曾在黄梅天里登上南京路的一幢高楼,从窗户往繁华的路人熙熙攘攘的南京路上望去,哈,只见整条南京路上,全都是一色的黑布伞!三十多年以后的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