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在这一年龄段中。这确实耐人寻味。这两者究竟是谁成全了谁也很难预说。郭敬明的忧郁是完全个人式的,而恰恰整个80年代出生的人往往因为远离公共生活,使他们以一种十分个体的姿态生存着,没有特殊的历史事件让他们有一种集体的制约感甚至荣誉感,而这样的一种个人化的存在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可能被强调而不是减弱。郭敬明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因此这样的群体特征他也有,也许更厉害,他把这样一种心情用个人化写作的方式传递出来,却没想到引起的是一大批读者的追随。
那么这样一种个人化的存在究竟造成了何种结果?
心灵的脆弱,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孤单感的无法排遣,精神的匮乏……难以列数。
80年代出生的人都没有吃过什么苦头,他们没有经过什么大波大浪,生活通常都被安排得很好。小学,中学,大学,工作,一切按照既定规则一步一步履行下来,他们不用"十八岁出门远行",也不用在"四点零八分"离开北京。他们是幸运的一代,也许正是因为生活的波澜不惊,他们往往养成了敏感、脆弱的内心。因为被保护的太好,一点点的磕磕碰碰都容易成为受伤的理由。心灵的脆弱是忧郁的导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