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源于互联网
自从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在论坛上掐架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家常便饭,上到大学教授,下到初中生,都难免在自己平时混迹的BBS上与他人起点口舌之争,所不同的仅仅是焦点和方式上的层次差距。?墈*书¢屋* \免`废·阅·黩¨
作为一个文学杂志的论坛,在萌芽上发生这类事件理应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和秩序性,然而事实却是最终结束于巨大的混乱状态,应该说是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毕竟,当事
人和之后的发言者,以及再之后掺和进来的人,全部都是,用郭敬明的话来讲,"孩子"。
那么"孩子们"在此事件中究竟表现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
在郭敬明那篇帖子后面的1130篇回帖中,包含着以下这些句子:
"萌芽以后咱不买了…… 一堆垃圾……"
"有人在骂郭敬明吗??是人吗??"
"那天看完刘的文章,我就捂着耳朵说这个人瞎说这个人瞎说世界上姓刘的都不是好东西。/E`Z^小+说¢罔* ′首¢发~"
"造反有理!"(是不是有点眼熟)
如果说有人对"群众性歇斯底里"这个词还缺乏认识的话,那么在当时的萌芽论坛上一定可以找到很好的诠释。
究竟是什么让这些孩子们处于如此大的受刺激状态呢?
答案只有一个:他们的偶像被人批评了。
《萌芽》作为一家老资格的刊物,其工作人员都是在编辑领域内磨练数十年或至少十数年的专业人士,并且有完整的审阅把关制度。无法想像在这样的一份杂志上有可能出现一篇对某个作者作出人身攻击,以至把其读者刺激得歇斯底里的文章--任何一个稍微懂得一点传媒常识的编辑都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而刘嘉俊,作为第一届新概念一等奖获得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免试生,在时隔四年之后的今天,在文学批评领域(他自己的专业)上具备一定的素质是不用怀疑的。况且作为郭敬明的成名"前辈",他总不至于连这点有关"嫉妒"的避嫌都不懂吧?他真的会在一篇文学批评中肆意诋毁一名作者,以至到了让他伤心欲绝,让他的FANS暴跳如雷的地步吗?
让我们看看刘嘉俊究竟写了一篇怎样的文字吧。?零~点^墈*书, _追!嶵^辛¨蟑_洁?
谨慎阅读与温和批评/刘嘉俊
无论如何,拿在手里的是一本符合出版规律的书。当一个年轻的作者用一本在市场上取得了不错成绩的小说之后,总有人会站出来说,兄弟我给你弄一本散文集怎么样?于是,一本新书诞生了。《左手倒影 右手年华》,郭敬明的新书名字一般。
在我的印象中,散文是某种检视作者思考的文体,当作者用心写这些文章的时候,他的个性也就展现得非常明晰了。我可以想像我认识的各类作者中,各种不同风味的散文形态,也大致知道什么样的人适合写散文。但是,这一次,我有点被这种样式的散文集子吓倒了。
首先是文字方面的问题。构造起《幻城》的柔媚文字几乎是原封不动地在这本书中再现。柔媚的文字很难说是好还是不好。无论何种文字风味,都有它存在的必要。透过文字的表面,如果内在的核心确实有其意义,我想,没有任何人会拒绝这样的一种文字形式。看书的时候,我有一点失望。透过文字柔媚浮华的表面,郭敬明的所谓疼痛的文学依然不知所云。他的文字真的很好吗?未必吧。同样新概念出来的作者中,当初靠文字优美华丽而称誉的不只一个,当那些作者纷纷迈出自然化写作,开始寻求文字构造中的思想和况味的时候,郭敬明却依然迷恋在自己的文字堆里,他的写作或许比其他作者引人注目得多,可仍然是学生随笔的路线,自然化得很。看看序言中"我总是在想,我是喜欢写散文的,那么那么喜欢。"如果这句话出自一个更年轻的作者的嘴里,我一定会认为那是一个天真纯洁、不明事务的乖孩子,正在尝试用自己简单的语言陈述些什么。但是,郭敬明似乎已经越过了仅仅为"天真纯洁"的年纪了吧。那就不难想像本人读到这句话,几欲厥倒的失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