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子:我记得类似的帖子并不只是一两条。/萝·拉+暁/说! _首.发^
丙子:还有诸如"让那个女人开车撞死"之类。
甲子:一个声称是孩子的群体在这个事件上会有这样的反应,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丁子:我觉正是因为他们是孩子所以会有这样一种反应。
甲子:他们认为自己是非常纯真、纯良的。
丁子: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孩子气的反映。在我们看来是道德意识淡漠,但是对他们来说并不是这样。对他来说,所有的道德的规则是他自己来定义的。他首先假设自己一切东西的出发点都是善良的,都是纯洁的。于是凡是和他意见相左的东西都必然是居心险恶的。比如他觉得庄羽这样是为了炒作自己,陷害郭敬明等等。他就非常顺理成章地套用了一种道德的反映。如果他确信的那个核心是对的,那他产生这种举动也很正常。所以关键并不是他没有道德体系,他有道德体系,但是他把它的核心定为自己。
甲子:他的道德尺度是自己定义的道德尺度。·墈?书,屋¢小.说-枉¢ +唔¢错/内?容\
丁子:实际上他很多情况下还是按照我们一些比较基本的方式来作出反应。比如被人侵犯了就表现出愤怒。看到坏人就觉得恨不得去泼硫酸,希望他开车撞死之类。但他评判的标准,那个核心是自己。我最近看张悦然写的《樱桃之远》,我就觉得的确在独生子女这一代里面有这样的问题。一个小女孩很小的时候,和她同一个幼儿园里有一个孤儿。一次她看见那个孤儿在幼儿园门口和她的父亲说话,心里就很嫉妒。接着她的父亲带那个孤儿到一个冷饮店请她吃了一个三色冰激淋--正是小女孩自己最喜欢吃的。于是她当时产生了一种很强烈的感觉就是这个孤儿是魔鬼,要把她的爸爸从她的身边抢走,心里就想着要杀掉那个小孩。后来就在一次推秋千的过程中,把秋千越推越高,让那个小孩从秋千上掉了下来。这是一个小说中的故事,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绪。小孩一开始并没有判断力,尤其是在独生子女环境当中,他一出生就是所有宠爱集于一身,很容易让他产生这样一种错觉,就是觉得所有东西的判断标准就是他自己。^微\趣\小^说~ _首^发-缺乏一种契约意识。
甲子:好像基本上70年代或者60年代出生的人这样的情况就比较少,而独一代中就有相当的部分会是这样。
丁子:我觉得我们是比较能够理解道德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至高无上的一个东西。而是社会形成的一种契约。但是对于那些小孩来说,他不能理解这一点,他反而认为道德是一种亘古常在,不可触碰的东西,但是这个东西的准则是他自己定义的。
甲子:有时候我会这样想,目前我们的部分道德观念和他们是不一样的,但是对于独一代来说,持他们的这种对于道德的看法的有一个很大的人群。那么会不会20年以后,独一代们的道德观念会真的变成一种主流,而我们的道德观念则是被淘汰了呢?
戊子:我觉得不会是这样的。
丁子:我觉得道德观念的嬗变是肯定会存在的。比如说20年以前,我们父母那一辈,如果看到一男一女当街接吻的话,会感到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但是到了我们这一代,在我们看来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是两代人的观念不同形成了一种道德观念的嬗变。但是你说的这件事情上,似乎不是完全一样。其实那些小孩子并不是在一个人抄袭了是不是道德的这件事情上和我们有分歧,我不能想像到了20年以后他们会认为抄袭是好的。而是他们更加容易受到偶像崇拜的影响,很难客观地去看事情。就比如我们现在来看郭敬明这件事情,如果说我们其中有人跟郭敬明很熟的话,很多事情我们可以站在他的立场上去想,会觉得他有一定的理由;但是我们并不会赞同他,因为我们想到这一定的理由以后,我们还会想到其他人,如果他损害到了其他人,那么即使有理由也是不对的。但是对于这些小孩子来说,他只要找到了这样一个理由,而这个理由是他的偶像持有的,他就不会再去想别的东西。
偶像崇拜
甲子:你刚才说到了的问题,以及看问题的非客观性。我不能想像这两个东西到了20年以后会成为一种主流。但是另外一点,我们如果来看郭敬明当时和萌芽发生的那次摩擦,就是他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在萌芽上连载,然后萌芽发了一个关于郭敬明小说的讨论,里面出现了一些批评的声音。于是郭敬明很不高兴,就在论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