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第十三章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话也极易使人想歪。~墈~书*君^ ?首?发-它也是一个作者有意为之的跳板?作者提出了一个有关“智力资格”的话题。刚“歪”到不远处,就发现,原来阅读本书,自己没有“智力资格”。
当然,“歪”到更远处的还有,不说也罢。
不是爱情的爱情才是爱情?
丁天 《像一场爱情》 文化艺术出版社
王朔反复强调说:丁天根本不会写言情小说——“他过于冷漠,既不爱自己也不任何人,尤其不爱女人……”
王朔说话,通常让人搞不懂当信不当信。因为事实上被王朔称之为“谁也不爱”的丁天迄今为止创作的所有小说都与爱情有关。甚至,丁天喜欢将爱情直接用于书名,比如:《像一场爱情》……
仅仅是“像”么?那它究竟是爱情?或者不?
在青年作家群中,丁天属于那种完全参照个人经验完成写作的人。他的爱情小说,基本也能被贴上“城市小说”的标签。可问题是,在今天,城市里还有爱情?
如此疑问并不多余——在一个已经完全没有爱情的城市里,又有谁能写出“爱情”?
于是,王朔的怀疑或许并非完全针对丁天?社会飞速成长快速改变,爱情又凭什么不会溃烂或变种?
也许,如今那种不是爱情的爱情才是爱情?
《像一场爱情》最后一章名为“蚂蚱们的秋天”。?x,k¢s·w~x¨.`c~o!m¢故事到了这样的“秋天”还有什么好说?“我”、“陌生女孩”、“克隆女孩”、“林雪”、“罗倩”们还能蹦达几天?而这正是今天的爱情?
难以“随便”
董桥 《语文小品录》 辽宁教育出版社
那个女孩长大了更见明艳
“语文小品录”十册,它原来在报纸上的栏名为“英华沉浮录”。十册小书每本均贯穿“语文小品”宗旨。在谈“语”说“文”的闲话中,呈现作者细腻的感慨,遥远的关注……其实也便超越“语文”。`我.地*书·城+ *蕞*辛!蟑′劫+埂`辛-快~
董说,他写下的这些随笔,私心其实是要从世间高人文字中摄取营养,给自己的笔进补……我读董桥,也存进补之心:进补,进补,进补。
做过主笔、总编辑的董向来“校字如仇”。他曾说,著书作文尤其对“便”字既欢喜,也警惕:“‘便’字向来敏感,下笔为文,可避则避。‘他自小便聪明过人’这种句子我是坚决不用的,赶紧改成‘他从小聪明过人’。‘那个小女孩长大便更美了’,这种说法我也觉得是暴殄尤物,振笔改为‘那个女孩长大了更见明艳’”……
延伸董的判断,人生大事小事,多是难以“随便”,一不留神,顿成“随处小便”?不好。
失落帝都的记忆
杜若 《天舞》 华文出版社有时候,我们需要一个时间或语言的壁垒——尽管它们不真实本小说氛围营造大于情节编织。作者是新手,而其长项在于氛围营造及语言。而一个写作者的口语或书面语究竟为什么变成了成书的模样,基本没人说得清——它像那类千古悬案:说法比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