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痴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痴 > 穿越郭敬明 > 第16章完结

第16章完结

挑剔文章的硬伤是无聊的事情,要说硬伤,大概没有哪个作者能完全避免。.k¨a*n′s~h¨u+q+u′n?.¢c,o?m/但是,郭敬明有时候的表现实在是夸张,书中有一句"老子说,天地不仁。不仁就是不思考。"稍微熟悉点古籍的人大概都会直接晕菜了。这实在是一个相当出乎意料的解释。"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断章取义大概还算不上,章是断了,这个意,实在是很难说是从哪里取来的了。郭敬明好歹应该是读过不少东西的人,应该懂得引用些什么,解释些什么时候的原则。如果不是完全按照原来的意义来使用,无论如何应该有基本的出发点吧。如此天马行空,真是让人有点受不了。

郭敬明在书中写道,他哪怕是写个宋朝农民的故事都会扯到自己身上。我毫不怀疑这一点。看着整本书里不断的"我"就知道了。无论散文还是小说,无论什么形式什么题材,一律第一人称,这种对第一人称的忍耐力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一个知名的作者,看来是颇为迷恋自己的生活的,哪怕这是他一直吹捧的疼痛的生活。从《幻城》到《左手倒影 右手年华》,一个经典的出版路线已经达成了,一个偶像型的作者也就是这样了。*微`趣+晓,说? .追¨最′歆!漳~踕·这是一个偶像比天大的时代,有了这个偶像,没有人在乎拥护者们抹杀掉了多少道出了鸡肋之味的杨修。

以上是他的全文,没有增补,也没有删节。

我想不需要经受过专门的文学训练,任何一个曾经在报纸杂志上,读过一点文学文化批评的读者,应该承认这一篇在措辞激烈程度上无论如何都不算过分,至少是距离其标题上所写的"谨慎"与"温和"并不太远。而谈到的具体问题时,做到了有根有据,作者作为受过专门训练的中文系学生,写出的文字中规中矩,处于列出了论据和论点,完全可以以开放的姿态接受讨论的范畴以内。

然而一切在某些激烈拥护作者的人眼中就完全变味了。

"郭敬明,为什么你不解别人的狠毒,因为你没有和他们一样学会嫉妒。"

"刘嘉俊就是妒忌郭敬明,以为自己学过点中文就了不起了,和学理的人咬文嚼字,拿自己的专业压别人,有本事和人家比理科啊,好歹郭敬明也是自己考上的,你还是保送的。+m_i!j+i~a_s~h,e`._c+o!m/人不要脸天下无敌,树不要皮横扫天下。"

这些话语在一切攻击刘嘉俊的《谨》一文的言论中属于有代表性的,但并不是最大多数的和最尖锐的。更大一部分的言论只能以"肆无忌惮的谩骂"来形容,不具备在这里被一一列出的价值。

在这些有限的言论中,可以说明他们对他人动机的揣测。

"向来不惮于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他人",鲁迅先生如果知道在那么多21世纪的孩子心目中深深铭刻着这样一条戒律,不知会做何感想。尤其是这同一群孩子在另一方面还沉醉于某位作者编织的糖果盒式的梦想世界里,喃喃地不肯醒来,这种对比真的让人觉得很有戏剧效果。

双重标准

和单边主义,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流。一位做记者的朋友曾经这样说过。

很难说他有多偏激,只要看一看近几年来有关某超级大国的国际报道,就能发现这种说法还算基本符合事实。

所谓双重标准,也许大意就是这样一种态度:同样一件事情,发生在我这里就是维护治

安或者反恐自卫,就是可以;发生在你那里就是侵犯人权或者侵略成性,就是不行。用我国的一句老话说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永远不要小看超级大国的影响,它的一举一动不仅会在世界各地的政府大楼里造就模仿者,甚至会在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造就模仿者。

"我已经说了,我不是不能忍受批评我的文字,而事实上,如果对这个论坛熟悉的人都应该知道我一直忍受了这里面多少的批评甚至是人身攻击。"

这段话出现于郭敬明在"论坛大战"期间除了《关于惊奇的关于我的专题》以外发布的另一个主题帖中。

有关刘嘉俊等批评者究竟有没有对他进行人身攻击,阅读过原文的读者会做出自己的判断。而与此同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